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
与湖北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与湖北有关的成语典故
tamoadmin 2024-10-30 人已围观
简介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高山流水典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立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担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命,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因为岁月的沧桑、历史和频繁的战争等原因,很多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名的古地名、重大的历史事件等,都只有简单描述、缺乏准确、详细的历史记载,造成很多历史问题留下疑问争论千年,依然模棱两可至今难以定论?
比如战国时期的秦楚丹阳之战,很多史籍提到,但却不知道到底在哪儿的问题,就引起了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纷争。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丹阳地名纷争,二是秦楚丹阳之战具体发生地的争论。因为有两个地方都认为是秦楚丹阳之战的具体发生地,分别是荆紫关和关垭。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成王时,封楚君以子男之田五十里,姓芈氏,居丹阳”,居丹阳而不是都丹阳,这个“居”字用的很有考究,传递了太多的信息,表明当时楚君所居的丹阳,名曰国都,其实为方圆仅五十里的村落。充其量就一个部落,距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还相当遥远。
历史上虽然有明确的记载楚国始都丹阳、楚国故都丹阳,可是,就是找不到“丹阳”具体到底在哪儿?
于是因为这个“丹阳”,引出楚国发源地在保康、在秭归、在丹淅、在枝江、在当涂、在西峡、在老河口等多地争抢楚国发源地之争。
草根以为楚始都的丹阳按方位应在鄂西北,依据为《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右尹子革答楚灵王问,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这里的“辟”字可当“避”字解释。荆山在湖北的西部,那么楚始都“丹阳”就绝不可能在秭归,也不可能在陕南,更不可能在豫西南。
战国时期秦楚著名的争霸战之“丹阳之战”,是一场著名的战役。不仅是因为这场战役的胜败事关秦楚两国的国势走向,而且这场战役还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成语“朝秦暮楚”。因此有两个地方都认为是丹阳之战的发生地,分别是荆紫关和关垭。
荆紫关镇,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丹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水源地。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
自公元前304年始,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后演变成为荆紫关。
春秋前期属鄀国地,后期至战国前期,荆紫关属楚国三户邑。
关垭镇位于湖北省的竹溪县和陕西省的平利县交界处。这个关垭形如马鞍,南面连接着山宝寨,北面直通擂鼓台,东为竹溪西为平利。群雄争锋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楚交战的要塞。
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四十里。旧为秦、楚分界处。
关垭现保留有楚长城遗址,位于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与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的交界处,346国道穿越而过。
楚长城建于战国时期,是楚国为抵御秦国的侵犯而修筑的防御设施。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城墙早已塌陷而不覆存在了,只在附近留下了一小段遗迹。
如今这里已是陕鄂两省的界岭,而据说这段楚长城的起点处在陕鄂关垭口,终点在河南省泌阳县境内,绵延数百公里。346国道过了这座城关洞口,就由陕西省进入了湖北省。
关垭口是楚长城诸多关隘中最险要的雄关之一,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争夺的军事要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关隘城楼高大,壮观雄伟,拱形门洞森严肃穆,箭楼、炮台迄然耸立关垭口。
春秋时期,出于遏制强大晋国的需要,秦楚保持了长期的联姻同盟关系,这种同盟关系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期,被秦国变法打破。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秦封卫鞍于商、於。
此地本为楚地,此举对秦楚两国的地理形势影响很大,两国本来以秦岭东段为界,秦有蓝关而楚有武关,然而秦取商於之地后,秦国得以独占武关之险,同时武关以东的商於地区亦成为攻楚的重要前进基地。显然秦封卫鞍于商、於之地,是对楚国的严重挑衅,这就为日后的秦楚丹阳之战埋下了导火索。
这样从地缘上看,秦就对楚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依据武关退可闭关自守,进则以商於之地为跳板,沿丹水、汉水而下。
楚国为了应对秦国的攻势,积极与齐国结盟,联齐以抗秦。并于周赧王二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以柱国景翠统帅大军驻屯于齐、鲁边境和韩魏两国的南边,同时派三大夫统帅九军向北围攻函谷关以东的曲沃和於中。
秦国如果想战胜强大的楚国,则必须设法瓦解齐楚的联盟,从而各个击破。于是秦国派张仪作为使者前往楚国,以重要战略基地商於之地为诱饵,游说楚怀王放弃楚齐结盟。楚王中计并放弃了与齐国的联盟,但秦国方面却不讲信用拒绝交出商於之地。
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爆发,楚国大败,士兵战超过八万,高级军官,包括主帅屈匄、裨将逢侯丑以下七十多人被俘。
随后,秦又趁机攻取楚地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不甘心失败,倾全国之兵再度攻秦。秦军于蓝田与楚军展开激战,结果击败楚军。同时,韩、魏两国配合秦军乘楚国内空虚,攻占楚地邓(今湖北襄樊北)。楚怀王因受到两面夹击被迫撤军,不得不割两城向秦求和。
此战,秦国重创楚军主力,扩大了势力范围,消除了楚国对秦国的直接威胁。这就是秦楚丹阳之战的大致经过。
秦楚丹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战的一次重要会战。这次战争的胜负彻底改变了秦楚两国的国势。如果说秦楚两国在丹阳之战前还是势均力敌的话,那么丹阳之战后秦国更加强大,而楚国却开始走向衰弱,不久就被秦国灭亡了。
在研究“丹阳之争”的问题时,就不得不关注“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典故,因为“朝秦暮楚”的成语故事,从一个侧面可以揭开“丹阳之战”的千古谜团。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故事,估计小学生都听过,知道这个成语一说是战国时代的秦楚丹阳之战的发生地之一荆紫关,因为地处秦楚之间的荆紫关,不时被秦楚侵占,为了生存当地的百姓不敢得罪秦国也不敢得罪楚国,不得不朝秦暮楚。
在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服。
当然也有说丹阳之战,是发生在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和陕西省的平利县长安乡交界处的关垭。
因为处于秦楚夹缝中或者说是缓冲地带的关垭,由于处于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时常残酷而激烈。
在交战中秦人早晨占领了关垭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又夺回了失地。如此反复,使得居住在关垭一带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
不管丹阳之战,是发生在湖北竹溪的关垭,还是河南淅川的荆紫关。但是,从朝秦暮楚这个成语提到的秦楚丹阳之战是真实存在的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虽然没有提及“丹阳之战”的具体位置,不过“朝秦暮楚”这个成语故事,却从一个侧面说清了秦楚两国分界线上有个关隘,而且说明了是地处秦楚交界处。那么荆紫关和关垭这两地都有可能是丹阳之战的发生地。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史料记载不够详实,其实现在我们很难确定。
对于“越雷池”有什么典故吗?
高山流水典故1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高山流水典故2成语名称:高山流水
成语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成语用法: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实用性:常用
感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造句:曹禺《纪念易卜生诞辰150周年》:“易卜生是戏剧创作天地中的高山流水,人们的知音。”
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高字开头的成语
高阳酒徒 高山流水 高枕无忧 高屋建瓴
包含有高字的成语
德高望重 高枕无忧 高山流水 兴高采烈 趾高气扬 束之高阁 年高有德 人面逐高 天高皇帝 高阳酒徒
高山流水典故3《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那么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又是什么样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钟子期和俞伯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高山流水典故4典出《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有一次,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弹琴,琴声悠扬,传到了 很远的地方,这时,旁边来了一个人静静地 聆听琴声,当伯牙弹描绘高山的曲子时,那个人就说:“多好呀,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过了一会,伯牙又用琴声来表现流水,那个人又说道:“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滔滔的流水!”伯牙高兴地说:“这个人能够听懂我的琴声,他才是我的知音呀。”而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从此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伯牙听说钟子期了,就将琴摔碎,认为世上没人能够听懂自己的琴声了,从此便不再弹琴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来比喻乐曲高妙,也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
清朝袁于令在《西楼记·病晤》中用到:“清音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高山流水典故5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高山流水典故61、成语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2、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高山流水典故7《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解放后修复。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琴曲释义。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典故8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2]
伯牙弹琴,钟子期聆听。刚开始,琴声似在赞美着巍巍的高山。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仿佛见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过了一会儿,琴声又似表现出奔腾澎湃的波涛,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宽广浩荡,波涛滚滚如江河。”钟子期后,伯牙摔琴,断弦,一辈子不再弹琴了,他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值得自己为他弹奏了。
襄阳什么什么成语
雷池
主体位于望江县雷池乡,在望江县城东南10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面积100平方公里,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戌,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都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1621-1627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
究竟为什么会说湖北自古人杰地灵,湖北出过哪些名人?
有关襄阳的成语
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佩:玉佩.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二女,解佩相赠.后多指男女的爱慕赠答.
山公倒载山公,指晋·山简.山简性嗜酒,镇守襄阳,常游高阳池,饮辄大醉.其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按甲不出〗 成语典故: (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洧乃按甲不出. 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萧颖士风节》
〖傲睨自若〗 成语典故: 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
〖不慌不忙〗 成语典故: 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
〖不拘文法〗 成语典故: 为征南功曹,止举大纲而已,不拘文法.简益器之,转为记室参军. 晋·习凿齿《襄阳者旧记》
〖触目悲感〗 成语典故: 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 《晋书·习凿齿传》
〖岑牟单绞〗 成语典故: 岑牟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唐·皮日休《襄阳春游》
〖沉默寡言〗 成语典故: 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旧唐书·梁崇义传》
〖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攻心为上〗 成语典故: 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悔过自忏〗 成语典故: 僧教宽悔过自忏,后岁余,方如旧.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襄阳天仙寺》
〖厚礼卑辞〗 成语典故: 我本待要养性修真避世尘,今日个厚礼卑辞征聘紧. 元·高文秀《襄阳会》楔子
〖浑然天成〗 成语典故: 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
〖军令如山〗 成语典故: 汝等只知刁明忠来襄阳原为探母,情有可原,却忘记军令如山,凡不听约束者斩无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酒余饭饱〗 成语典故: 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饭饱,走不动.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
〖酒足饭饱〗 成语典故: 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饭饱,走不动.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
〖口诵心惟〗 成语典故: 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
概括一段成语典故
究竟为什么会说湖北自古人杰地灵,湖北出过哪些名人?
你好,作为一名旅游、地理自媒体创作者、作家、媒体人,回答你这个问题。
湖北位于我国中部,先秦时候属于楚国,也是楚国发源地和核心地带,楚文化属于中原文化的迁移,和南方文化的交融,被誉为和希腊文明并称的文化,对于中国影响很深远。
说湖北人杰地灵,主要是古代有惟楚有才的说法,近代现代湖北也涌现不少名人,古代科举和高考,湖北也出优等生,是我国文化、教育大省之一。
湖北的名人很多,先秦时期有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传说他出生、生活在湖北随州一带,是炎黄子孙的始祖之一。而楚庄王则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成语和典故,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汉光武帝刘秀是湖北枣阳人,他恢复了汉室,推翻了王莽新朝,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三国时候的湖北,襄阳是要地、重地,也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刘备集团在荆州、湖北发掘了不少人才,例如廖化、马良、向朗等等。
宋代在湖北有名将孟珙,也是著名战略大师,击败了金国,也为南宋续命多年,稳定了北方的局势,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发展时间和空间。
明代湖北的名人有嘉靖皇帝,万历皇帝你要说起来籍贯、祖籍也是湖北钟祥,嘉靖皇帝也被誉为明代最聪明的皇帝,至于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大事不糊涂,万历三大征,全部取得了胜利。明代湖北名臣还有张居正,也是著名改革家。到了晚明,湖北江夏也有熊廷弼,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辽东和后金作战,一度取得优势。
清代湖北武昌首义,打响了第一枪,推翻了满清,黎元洪当过总统,鄂州的吴兆麟等,都是起义的参与者、领导者,还有辛亥革命烈士彭楚藩这样的革命家。
到了近代、现代,湖北由于黄麻起义、四方面军和根据地,涌现了许多战将,也出了不少将军,湖北红安被誉为将军县,湖北黄冈也出了很多元帅、大将,还有一些党的高级干部甚至曾经的***。
湖北也有很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屈原、宋玉、孟浩然、杜甫(祖籍湖北襄阳)、李时珍、毕升、曾卓、绿原、池莉、方方、刘醒龙等等。
湖北也是我国人口大省之一,人口将近6000万,湖北高等教育发达,院校较多,科研机构林业,重工业轻工业高新工业门类发达齐全,医疗机构设施齐全,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教育基地之一,所以湖北的人才也比较多。加上张之洞督鄂,打造湖北新军、湖北重工业基础,湖北在晚清具备较强实力,以及武汉以前的地位和开放,湖北整体综合实力,在中国各省市居于前列,加上人口基数、经济基础,以及良好的地理、气候、交通区位优势,深厚的传统积淀,湖北的人才相对而言,在中国比较多。人们普遍认为湖北人比较聪明能干,也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之说,意思是湖北人头脑灵活,也非常有韧性有毅力。
在足球界,湖北、武汉籍球员、教练也是比较重要的力量,在中超、中甲几乎每支球队都有湖北、武汉球员、教练,比较知名的有曾诚、梅方、蒿俊闵、张稀哲、郭全博、胡靖航、刘云、艾志波、柯钊、郑斌、王文华、蔡晟、阎毅、张斌、余杰等等。
从湖北走出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卧薪尝胆
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 巨鹿之战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闻鸡起舞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导语/INTRODUCTION湖北历史名人有哪些?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所以称为湖北,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就有很多诸侯小国,到春秋战国时候,湖北属于楚国政权的管辖范围,一直到如今,拥有近3000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湖北涌现出了很多历史人物,他们有汉光武帝、屈原、楚庄王、伍子胥、俞伯牙、王昭君等,一起来看看吧。湖北十大历史名人排排榜关注榜投票榜01汉光武帝:刘秀>>4330002屈原>>8136003楚庄王>>532004伍子胥>>3920005俞伯牙>>196806王昭君>>7506007李时珍>>2293008明世宗朱厚_>>5621009米芾>>5981010孟浩然>>21180毕_陆羽宋玉张居正庞统01屈原>>8136002李四光>>8064003王昭君>>7506004米芾>>5981005项英>>5664006明世宗朱厚_>>5621007钟子期>>4523008汉光武帝:刘秀>>4330009伍子胥>>3920010谭鑫培>>31870陈潭秋黎元洪嫘祖李时珍孟浩然01王昭君>>7506002屈原>>8136003米芾>>5981004李时珍>>2293005汉光武帝:刘秀>>4330006陈潭秋>>2868007李四光>>8064008陈友谅>>1341009钟子期>>4523010项英>>56640谭鑫培黄香明世宗朱厚_周培公张居正湖北十大历史名人排行榜,主要通过检索相关网络平台查找出历史上所有时期,出生地为湖北省的各类已故人物,并综合考量他们取得的成就(著作、官职、荣誉头衔等)、知名度、影响力得出。名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批评指正。为我喜欢的投票>>
这个榜单我有更好的建议,推荐入榜/提交>>
湖北十大历史名人1、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东汉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语)的光武中兴时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详细>>2、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详细>>3、楚庄王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葬于纪山。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详细>>4、伍子胥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市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_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详细>>5、俞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详细>>6、王昭君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详细>>7、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其《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详细>>8、明世宗朱厚_朱厚_(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即明世宗,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朱厚_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驾崩,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在位时间在明代皇帝中仅次于其孙明神宗。详细>>9、米芾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详细>>10、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详细>>更多相关榜单湖北人物明星榜单01湖北十大明星022021湖北十大富豪排行榜03湖北十大近现代名人04湖北著名人物汇总湖北名人052022年湖北省奖学金获奖名单06湖北十大知名企业家07湖北十大科学家排行榜08湖北十大帅哥明星09湖北十大杰出青年10湖北十大美女明星11湖北十大文人122021湖北省十大优秀律师132021年湖北省道教教职人员名单142022年第一季度湖北省中国好人榜名单152022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湖北体系文章推荐01湖北著名品牌大全湖北品牌02湖北旅游景点大全湖北景点03湖北GDP房价人口湖北大数据04湖北著名人物汇总湖北名人05湖北旅游攻略大全湖北旅游06湖北美食最全攻略湖北美食07湖北传统文化盘点湖北文化08湖北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地标09湖北学校名单汇总湖北教育10湖北便民服务信息湖北名片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开心娱乐,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